“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是由清华学子自发提议、清华大学学生会组织承办的评选活动,至今已经举办8届。活动通过投票评选出同学们喜爱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并展现更多触人心弦的师生故事,促进师生交流。
经学生推选和评选小组审查,清华大学微纳电子系最终推选姜汉钧老师作为第八届“清韵烛光 我最喜爱的教师”微纳电子系候选人。
结缘清华,潜心教研
姜汉钧早先读博士期间的想法是毕业后去工业界成为一名优秀的集成电路工程师。博士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德州仪器公司的集成电路设计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他认为自己更看重工作的挑战性、解决未知问题问题带来的成就感;再加上人在海外,作为异乡人归属感严重缺失。在反复权衡之后,他最终选择了回国到学校工作。他第一次登上讲台是2008年秋季给研究生讲《模拟大规模集成电路》。对于他来说,教学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从原则上来讲,教学的优先级必须排在科研工作之前,教学任务是雷打不动的任务,一定要严格完成”。十几年的具体工作让他明白,“教学相长”、“教研相长”绝不是空谈。“对老师来说,课程内容和最新的研究动态能够互相印证,指引科研工作,教学对科研是有推进作用的。”
全身投入,全力以赴
姜汉钧认为教学是一所大学最重要的工作,教师参加教学工作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全力以赴,尤其是在清华大学,这里汇聚了中国最好的学生,把学生教好、带好,不辜负国家和社会对清华人才培养的期望,是清华教师最重要的责任,因此对待教学工作一定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们,特别是本科生,都很年轻。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包括教学工作在内与学生相处的过程,要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和容忍度,要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追求,要允许他们尝试一些自己的想法,甚至要容忍他们犯一些小错。”
对于工科课程教学,他认为要兼顾四个方面:(i)夯实理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核心的基础概念理论和方法;(ii)丰富技能:引导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的分析、验证、测试技能,学会相关的软件、硬件和固件的使用方法;(iii)紧贴实战:简明扼要的点出关键知识点与工程实践的关联和可能的应用,通过设置合理的实验实践环节帮助学生获得接近工程实践的训练;(iv)接触前沿:结合具体的知识点教学,简要介绍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亦师亦友,寓教于乐
姜汉钧在教学上一向秉承宽严相济的风格。“严”:对于课程基本要求,严守底线,绝不放松;“宽”:充分理解学生的差异性,对学习过程有很大的宽容度。
平时随和的姜老师很“强硬”的提出“一个都不能少,一步都不能少”,要求每位同学必须完成每个步骤,同时又提供了非常宽松的实验条件:他一次又一次的在周末和暑期的大早上到系楼打开实验室门,为同学补充实验时间并提供指导。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他十分重视提升课程的趣味性,让同学们在欢笑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老师习惯按照自己的经验和阅历去影响学生的发展轨迹,但这方面应该非常谨慎,确保不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而对于同学们的个人发展,姜老师则有着自己的看法。“世界很精彩,年轻的学生们可以有很多选择,只要是合理的选择,都值得大力支持和鼓励。 他认为“多维发展”是教育观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这也和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相符合。
不忘初“芯”,砥砺前行
对于“芯片热”,姜老师也有自己的认识。姜老师认为,集成电路已经是当代信息社会的核心支柱,对于中国这样注定要承担更多责任和使命的大国来说,集成电路必须做大、做强。放到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发展集成电路显得特别迫切,出现集成电路热是必然的。姜老师认为每一位本科生都要有社会责任感,对于社会和行业热点要密切关注,同时在校期间要努力把基础打牢,把内功练好,在毕业后积极投入到时代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希望每一位同学把握好人生的黄金时段,不要犹豫,不要等待。认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尝试做自己的时间的主人,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姜汉钧,2001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05年博士毕业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2005年至2006年在美国德州仪器公司从事模拟IC设计工作。2007年至今在清华大学工作,2015年2月-8月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访问研究。现为清华大学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微电子学研究所副教授、副系主任/副所长。担任IEEE Trans. on Circuits & Systesm的Associate Editor,IEEE生物医疗电路与系统技术委员会成员。曾担任IEEE固态电路学会北京分会主席。
2012年为本科生开设《集成电路设计与实践》课程,2018年至今开设微纳电子系本科生专业必修课程《信号与系统》,2019年至今开设本科生课程《集成电路基础实验》。